本想等畢業後才把這幾年的博班生活一一記下做個總結
特別是與指導教授的相處,棺蓋上之後站在遠處觀察才給予一個完整及客觀的評價
但這樣一來該寫的東西太多,會不會顧此失彼實在沒有把握
因此,先把博士班第一年的生活做個整理,好好地跟它告別
當初拿到 offer 確實是非常興奮,但對於將要住在倫敦這事並沒有特別的感想
一來是我對英國本身並沒有憧憬,我知道它有豐富的文化,也有很多人心嚮往之
但並不是個很難以到達的地方,我知道有生之年一定會踏上這塊土地,早晚而已,就像日本一樣
所以英國沒有辦法在我心中產生一種人們稱之為「渴望」的情緒
再者,我是去唸書的,其實去那裡都沒差
只要能讓我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唸書,就算是世界的盡頭也不是頂在乎
回顧這一年,令人感觸最深的還是這一年的頭跟尾
這頭,我把它定義為在倫敦的第零天,2004 年 8 月 21
為什麼不是第一天而是第零天呢?
Well,因為我到 Heathrow 機場時差不多已經晚上十點了
結果因為沒健檢,硬是在機場拍張X光做了檢查才准走
真正出關時,已經十一點半,到市區的 Tube (像捷運般的交通工具)已經停開了
不得已只好坐 Heathrow express,到 Paddington 再想辦法
到 Paddington 後很幸運地發現 circle line (tube的其中一線)還有開
然而就在看著路線圖尋找目的地時,車門即將關閉的警示聲響起,我被迫必須猜一個月台
「就左邊吧!」
然而上車後不久我就發現我輸了 Orz
不是我自誇,對於純然要靠運氣來進行的事項,我完全沒有才能
像是,今天不帶傘出門會不會下雨,今天不去上課會不會被點到,這過期的食物吃了會不會有問題等等
與上帝對賭,我從來沒贏過
往好的方面看,為了抵銷運氣帶給我的負面影響,我通常付出超額努力來增加成功的機率
離題了。就在心底暗暗幹了幾聲後,便在下一站下車等反方向的班次
等了許久始終不見蹤影,月台上也只剩我一個人
按耐不住去問了正在掃地的阿伯,卻說剛剛那班車已經是最後一班了
當下欲哭無淚,我連這一站是在倫敦的何處都不知道,遑論去學校宿舍了
出了站,想招台計程車都招不到,看來英國經濟很好,半夜跑計程車這種苦差事沒人要幹
現在回想起來可笑的是,當時我尋找的竟然是漆著黃色的房車,就像在台灣或紐約看到的一樣
對於英國的計程車長什麼樣子一點認識都沒有,壓根沒想到這世界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計程車
各地的計程車或許顏色各異,但那形狀大致來說是差不多的
而且觀察當地來往車輛一段時間後便會發現在統計上某種樣本特別突出,那樣本便是計程車
但在深夜的倫敦,樣本數實在太少以致無法歸納出正確的結論
到後來知曉計程車的正確樣貌時,對於那超出想像的顏色與形狀仍是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看了看錶,十二點五十,拉著一個大行李箱,背著行李裝到高過頭頂的登山背包
提著兩袋現在已從記憶中抹去的東西,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走在陌生的街道
被所謂的命運蠻橫地奪去了羅盤迷失在這片汪洋大海
如果手邊有個地圖,就算倫敦再大也會給我走到的
然而很可惜地並沒有,沒有地圖也沒有旅遊書籍
你們也許會覺得很驚訝,怎麼什麼東西都沒帶就這樣一個人到陌生的城市?!
但倫敦對我說只是個唸書的地方,我只需要知道如何從機場到學校,這就夠了
其他的資訊如景點餐廳等都是多餘的
況且,我又怎料的到自己會在半夜被命運惡意地遺棄?
但話說回來,如果不這樣就不夠格稱之為命運了吧!
夜裡靜的出奇,清楚地聽見自己的呼吸,彷彿世上只剩我與我的行李
「難不成我真的得拖著我的行李直到天明?在這看似危機四伏的大街與藏身其中的黑暗擦身而過?」
一旦腦筋開始運轉,被搶劫傷害等等種種負面的思緒與恐懼便佔據整個心頭
與其如此我寧願放空腦袋什麼都不想,就算是真的碰到了什麼,以目前的狀況也只能任人宰割
體認到這點,心情反而平靜了下來
深深吸入一口和著濛濛夜雨的空氣,可以感覺到午夜的露水混雜著白晝的餘溫
還有無以名狀的氣味包含著倫敦人的喜怒哀樂一同進入了我的肺
我想,那氣味也是倫敦的一種面貌,而那氣味最終也會包含著我
氣味是個奇妙的東西,印象中最深刻的是 tube 裡的味道
強烈地提醒著自己孤獨地身處異地,想起內心的誓言,在在提醒自己為何而來
在 tube 上聽著周杰倫的七里香,憶起自己對女友的感情,女友的不捨、祝福、與眼淚
當時對電話那一頭的她說出「就差這臨門一腳了!」的心情,及其衍生出理想與感情的衝突等等全部湧上心頭
感覺全世界只剩自己與夢想坦誠相見毫無保留擁有彼此
又因如此自私的自己而對女友感到愧疚
但我卻必須這麼做,否則女友就算擁有我也只是不完整的我,我不想在往後的午夜夢迴裡抱著遺憾恨著她
這複雜的情緒就姑且稱之為夢想的重量吧
那 tube 的味道、周杰倫的七里香、與夢想的重量竟奇妙地形成一種情感的 pattern 固定下來
而 tube 的味道便成了通往這一切的鑰匙,往後只要聞到這味道,就會想起當初踏上這塊土地的心情
在街上走著,有位開著酒紅色賓士車的印度人問我是不是要去哪裡
似乎是個私家計程車之類的,但又沒掛牌(後來知道那就是 mini cab,其實是有些危險的,聽說)
坐上去還真不知會怎樣,但好像也沒有選擇的餘地,總比在大街上流連好
司機帶我在穿越大街小巷,不時經過黑暗巷道,心裡難免緊張了一下
但最後總算到了宿舍。很幸運地宿舍的 reception 24小時都有人服務,也就順利地拿到了房間的鑰匙
等到我躺到床上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半了,不知該算第零天剛結束還是第一天剛開始
短短三四個小時卻有如來世走了一遭這麼久
當時的我孤獨一人身處異地半夜拖著大小行囊迷失在城市中求助無門,確實相當悲慘
無論如何是絕對不想再體驗的經歷,但事後回憶起來卻相當有份量
關於生活
在倫敦這一年的生活,真的是過份的簡單
周間的日子就是學校家裡往返,週末去超市買菜
對於這三點以外的場所完全不熟,到了隔年三月女友來找我,才算好好地把倫敦逛了一逛
白天看 paper,晚上也看 paper,吃飯時上上B,所謂宅男就是如此吧...
這一年在外面租房子,與兩個塞爾維亞人和一個英國人同住
英國人是我室友,還記得他叫 Hamish,是個喜歡玩 Rugby 的大塊頭,與外表不符的是內心非常善良有禮貌
住在那邊的大夥其實都還不錯(除了那個塞爾維亞的博士後,覺得他是二房東來著)
只是他們的髒亂叫我無法忍受,地上報紙雜誌襪子亂扔,沙發縫夾藏餅乾屑,碗盤可以堆在水槽兩個禮拜
過了一年我便搬出去了(其實很不敢相信我可以在那邊住了一年,當初英國室友搬走時我應該也一起走的)
關於修課
以物理而言,在台灣課堂上很多時間會花在推導上
但在英國,課堂上注重的是概念的演繹跟連結
細節的證明推導等等被認定為學生的份內事,這得自己找時間解決
英國上課約是以台灣的二到四倍的速度在進行的,這種較快的步調使得課程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是將課程壓縮在較短時間完成,例如碩士是一年,大學是三年
第二是課堂的內容變多,博士班 level 的課程就是如此
英國的博士班基本上不用修課,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做自己的研究
每個禮拜就去聽個 seminar,上一兩個小時自己主修的科目
沒有考試,就看些論文交些報告寫些程式給些 presentations,有點小煩人
英國上課有個特色是,沒有課本,但有很多 references
因此課程進度不會按照一般教科書的編排,也不會侷限在一般教科書的內容
常會講該領域內最新的進展,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等等
以我唸的天文物理為例,一些基本的東西蜻蜓點水帶過之後,就開始講些奇怪的東西
像是 blue struggler(以前真的沒聽過)還有 brown dwarf(有聽過但不知道是什麼)
除此之外,課程內容廣泛,除了一般天文物理教科書會講的東西
還講了些數值方法、統計、instrumentation 等等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上課的兩個小時,就把某個在台灣講了一個月的主題給解決掉了
我真的嚇傻,還好在台灣有修,要不然穩掛的
但就課程而言,碩士班的內容還比較吸引我
系上的碩士課程分兩個 program,一個是 optics & photonics,另一個是 quantum fields & fundamental forces
台灣物理系碩士班的課程大約是必修量子力學、電動力學、統計力學
物理系開的出來的最難課程大概就是量子場論
量力、電動、統力只比相對應的大學基礎科目深一些、數學難一些
就內容而言其實並沒有多很多,所以反而感覺碩士班的課比大學還來得好應付
optics & photonics 我不清楚,但 quantum fields & fundamental forces 的課程實在有夠扯
必修量子電動力學、高等量子場論、unification(找不到適合的翻譯)
粒子宇宙學、超對稱、弦論、黑洞、微分幾何、量子重力論六選四
除了微分幾何因為大學修過,其他我都去聽了
粒子宇宙學還好,課程難度跟台大開的一樣
弦論配合著超對稱的進度,最後會上超弦理論,教授講的真的超棒!
黑洞很讚!沒想到這麼專門的東西也可以開成一門課,但講的不是天文上的黑洞,廣義相對論為必備知識
這門課給我不少啟發,最後教授還八卦說目前做量子重力的人漸漸形成捨棄整個廣義相對論,只留下因果律的共識
其實最想聽的課是量子重力論,但授課的教授退休了,真是遺憾
今年換成量子訊息,有機會想去聽聽看^^(如果我明年還在)
重點是,修課的時間實際上只有十月到隔年三月這半年
就算選修只挑兩三個修,我也很難想像這樣的課程安排可以在半年內完成
而且考試都是「玩真的」,不會只抓最後面幾個,該當多少就多少
有次我經過教室走廊,看到量子電動力學的成績貼在牆上
分數從 13 到 100 都有,完全是個 no mercy 來著
不過,我只把這些 lectures 當做研究之餘的調劑,並沒有很認真的學習,因此收穫不多,甚是可惜
關於教學
入學前收到系上徵助教的 email,我認為這是個提昇自己英文程度的機會,於是去應徵了
我這個人是這樣的,如果有兩條路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我會選擇比較快但比較痛苦的這條
我的英文不好,當助教只會更痛苦,但我想逼自己儘快融入當地的生活,不想放過任何機會
另外一點是,我對他們大學部在學些什麼也很好奇,當助教是個了解他們課程的機會
總之,他們敢要我,我就敢教 XD
開出來的缺有各式各樣的,第一年我教的是 1st-year classwork
是個對應一年級物理,類似演習課之類的 course
在課堂上發給大家一份題目練習,下課發解答
這課的目的是讓同學藉由一些題目來驗證自己的觀念,
或課堂上沒講解的公式推導證明基本上就會在這裡被當成習題處理
不算分也不點名,可想而知的是只有有心學習的人才會來
剛開學時大家都會來,約兩百人出頭。隨著時間過去人數慢慢遞減,這點中外皆然
但期末的人數也還有七十個,約三分之一,學習的熱誠令我驚訝
這邊的課程是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在進行的
在難度不減的情況下,會用兩年時間把對應到台灣三年課程的內容全部教完
因此很多沒講的細節部份學生得自己花時間找書查資料補起來
只等著別人教的學生,沒有辦法在那種環境生存的下去
助教總共有七八個,每人負責的學生約三十人
他們在算這些題目如果遇到問題便會問助教
我們的工作就是在課堂上巡視,看看有沒有人有問題,並協助解決
在上課前一兩天我們會拿到題目與解答藉此準備該次課程的內容
但並不是題目都會算,上起課來就沒問題
因為他們會在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卡住,或是沒辦法理解他們為什麼不懂
因此,在上課前要先設身處地想一下,他們有可能在什麼地方會有理解的困難?
有可能問些什麼樣的問題等等,這樣在課堂上處理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我的第一年教學用災難來形容並不為過,非常痛苦
由於不習慣英國腔,光是理解他們的問題點就很困難,更不用說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與他們討論
有鑑於此,第二年我繼續申請了 2nd-year classwork 的助教
也許是因為有經驗了,第二年就輕鬆許多
可以玩弄,不,應該說引導他們的推理思考
而且 2nd- year classwork 的 coordinator 幫我們向系上爭取到 25% 的加薪
大家的士氣很高昂,學生給的期末教學評鑑的反應也很好,coordinator 也很感謝我們,是次愉快的經驗
關於研究
在第一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 transfer exam,一個類似資格考的東西
但不同於一般學科考試,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年結束時交一篇 transfer report,約八千到一萬五千字
這篇 report 基本上是整個博士論文的架構概述,包含論文的最終目標,這研究的價值何在
要研究那些子題,該如何進行,研究進展的預期時間表等等
交了 report 之後再根據其內容給系上一個 talk,最後來個口試
英國口試與台灣有些不同,口試委員會直接就報告(或論文)提出問題,不用 present 自己做了什麼
約一到兩小時,指導教授不能為口試委員,也不能在口試現場
(我已經記不太清楚在台灣指導教授是不是當然口試委員...
後來想想...如果是,其實是很不好的,因為這有球員兼裁判的味道)
令我訝異的是,口試委員真的有好好看我的 report,跟我在台灣的經驗不同...
若比較學科測驗的資格考與這種 transfer exam,以自身的經驗,竊以為後者對學生的幫助較大
(是的,兩種我都玩過)
前者又不可能不花時間準備,但考的東西又都是以前學過的
充其量只是練習解題的速度與熟練度,要說有什麼新的體認其實不太可能
(也不是說不可能,但投資報酬率太低了)
而後者則可以幫助自己釐清研究目標,同時可以對自己的研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理解一個概念是一回事,與將理解的概念寫下來又是另一回事
有時以為自己懂了,但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邏輯沒這麼嚴謹,這過程可以讓自己的理解更加密實
(不過我承認當初寫的時候覺得很浪費時間,心想要是拿來做研究該有多好?)
第二點,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是,這 report 可以拿來當做畢業資格的依據
有人說唸博班就像無間道,三年之後又三年,我想問,到底那來這麼多個三年?
我不清楚這印象對不對...但感覺在台灣唸博班,可不可以畢業只存乎指導教授之一念
強的,就一直被老闆凹出 paper,讓老闆爽的,不管強不強都可以很快畢業,這還有天理嗎?
若有這份 report,博士論文該完成什麼工作,在這裡面用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
而且學生跟指導教授都要簽名,就算後來有爭議也有個依據
做的快的當然可以很快畢業,做的慢的也只能怪自己
我認為博士班與碩士班的差別,主要不是題目難易度的差別
而是問題的層次不同,這關乎研究品味與眼光的建立
碩士班的訓練主要在於問題的解決,但在博士班最重要的則是問題的價值判斷與解決手段的評估
在決定論文題目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有好幾個題目都可以做,但不是每個題目都適合拿來做論文
太簡單的題目深度不夠,但太難的題目又會讓自己畢不了業
評估敵我戰鬥力後,選擇一個難度適中、恰到好處的題目。這種眼光的培養,是博士班其中一個訓練
決定了論文的題目後,可能發現好幾條途徑都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要怎麼走,也考驗著自己的判斷
當然,有可能發現自己選的路其實是條死胡同。但只要終點的光芒仍照著自己,就永遠不會迷失
若問這三年中,收穫最多的是那一年,我會回答第一年
這一年幾乎都在看 paper,沒有進行什麼實質的研究,只有做一些估計
但個人認為這打底的功夫是很重要的,這關乎「視野的高度」
看的 paper 越多,在研究領域內就看的越遠,比較看的清整體的概貌
會發現更多值得研究的主題,也看的到更多手段
花在 literature research 上的功夫越多,往後研究的進展就會越快
剛開始看 paper,自己的知識體系慢慢被建立。隨著閱讀量的增加,自己的知識體系內會產生衝突點
克服這衝突的過程就像將自己分成兩半互相廝殺,只有一個可以存活,這是有如將自己撕裂般的快感
當然,這衝突會被化解,自己的知識體系被修正,雖然目前找到了解決衝突的知識體系,
但我明白新的衝突又會出現,下個禮拜的自己會推翻這個禮拜的自己,這是最令人興奮的事
這種過程每個禮拜不斷反覆,不知不覺一年過去
才驚覺自己已來到了莫名的高處俯瞰整個領域
雖然路途一片漆黑,但我看到了終點,我終將走出自己的路
最後,我為這一年下個註腳 -- 「學習,是不斷地知識解構再重建的一種過程」
- Jul 03 Tue 2007 09:44
博士班第一年回顧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