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講的是我小學的事。雖說離開了原生父母,但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我,其實是很幸運的。爺爺非常重視我的教育,尤其對私立學校有種偏好,因為那是個很單純的環境。這點是沒錯啦,裡面的學生通常不至於會跑去作姦犯科,頂多只是不愛唸書,功課不好,讓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提心弔膽罷了。缺點也是因為單純,同學彼此的背景相差不大,來自同儕的刺激會比較小。總之,私立學校就是個這樣的環境,是好是壞,就請各位自行定奪了。

我小學是唸聖心,一間規模很小但很可愛的天主教學校。聖心是女中,但小學部則是男女都收。所謂規模小並不是指校地小,而是每個年級僅僅只有一班,全校總共六班(不過聽說現在每年級增為三班了)。因此同學會在同樣的班級相處六年,導師會每兩年換一次就是了。想進這學校的人似乎還不少,必須抽籤。教室的造型非常可愛特別,是六角形,有些神似蒙古包。教室的連接方式為不規則,有點像棋子散落在棋盤的感覺,形成一個約介於圓弧跟ㄇ字形之間的圖形。我個人是很討厭一般學校校舍方方正正的設計,總覺得沒有美感。校地不算大但人更少,所以每個學生的活動空間還蠻足夠的。依山(觀音山,墳墓不少)傍水(淡水河,靠太近會聞到臭味)。學校靠近八里,但學生多半住在五股、泰山、三重、蘆洲、台北市,所以大部分都是坐校車。

個人感覺課業比一般的難(跟我弟的比),作業也是五花八門。特別的是,高年級的考題會出申論題,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的那種。學生必須學著自己去思考,以文字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雖然那時還蠻痛苦的,但如今回過頭來看是個很不錯的訓練。我們會教英文。雖然現在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在20年前小學就教英文可是破天荒的。不過,教英文約是在我們唸四五年級時做的決定,校方跟老師都在摸索教學方法。我們同學其實已經有不少人在補英文,老師為了顧及大多數同學的程度,所以我們這些沒有補習的下場就很慘。教英文的立意雖好,但以結果來看從此之後我就很懼怕英文。這個陰影一直跟著我,直到高三才算是克服了自己的心魔。另外,我們會進行各式各樣,並不屬於一般授課行為的活動。(所謂一般授課行為,指的是老師在台上教,學生在台下聽這種形式的。)好比說美術課,有時就帶出去寫生,自然課會到戶外直接進行昆蟲植物的觀察。學校處在自然的環境中,在某些活動的進行上還蠻方便的。寒暑假學校會與外面的團體合作舉辦營隊。在我現存的印象裡,我們經常會去老人院探視或進行類似的活動,因此我們經常在練舞或是準備一些娛親表演。同學們都還蠻愛這類活動,會自己帶音樂選舞曲以及編舞。我們是教會學校,老師常常跟我們說些聖經的故事。對我們來說聖誕節是一年一度的大事、那像是學園祭或慶典一般的氣氛。在聖誕節到來的幾個禮拜前我們就會在餐廳搭建馬槽,佈置教室,準備話劇等等。學校的教會氣息非常濃厚,在這邊真的會有過聖誕節的氣氛。聖心收費雖然昂貴,但我對這所學校真的沒有什麼好挑剔的(而且午餐菜色又棒)。總的來說,在聖心課業負擔蠻大的。雖然累但卻很快樂。學到很多東西,有一種滿足的感覺,也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不少事。就因為有著這樣的經歷,我知道課業負擔重不重與學習快不快樂沒有太大的關係。我不明白為何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愉快的童年,就要求減輕課業負擔?照這個邏輯,什麼都不要學是不是最快樂?

爺爺是個電機電子狂熱者,書櫃裡塞滿了一期又一期的通訊技術雜誌,還有各式各樣電子產品的電路圖。桌上擺滿了各式電子零件、電線、電阻、電烙鐵,還花七萬塊去買了示波器(20年前七萬塊算大了)。平常的嗜好是逛中華路的電子用品店(那時還沒拆),修理被棄置在路旁或是別人不要的電視、收音機、冰箱、電腦等電子產品,還有自己動手做木工。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是個標準的宅男。從小到大,爺爺對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功課好。只要功課好,我做什麼基本上他是不管的。所以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是自己塑造自己的,並沒有什麼人帶領。這很像把植物放在太空無重力的環境中任憑生長,最後就變成一個獨特而奇形怪狀的東西。這樣講也許不太正確,因為小時候我看了很多人的傳記,其中大部分是科學家的。在無形中可能受到他們的潛移默化。但要學些什麼始終是由我自己決定,這點倒是沒錯的。

我從小就很喜歡數學或是類似解謎的活動。解出來的那一刻,所帶來的興奮與驚奇是難以言喻的,也正是因為這興奮與驚奇讓我無法自拔。現在留有的印象是,我常常與某個數學習題進行長時間的奮戰。我是個執念很深的孩子,非得要自己想出來不可。面對同一個問題,若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我就會哭出來,就這樣一邊哭一邊繼續想。若想出來了,我便會破涕為笑,開開心心地把答案寫下來。想不出來就會一直想,真的累到不行我才會去睡覺。我到現在仍是執念很深,只不過碰到問題不會再哭就是了。(長大後我媽跟我說一件事,不過我真的不記得了。在我小的時候有一次玩保齡球,大概是給小孩子玩的玩具組之類的,她看到我因為老是丟不到,丟一丟就哭了。儘管如此,我還是一邊哭一邊丟,直到打中我才肯罷手。因為我五歲就跟父母分開了,所以這應該是五歲之前的事。這種執念看來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我會覺得,其實是因為一個人的個性,才造就了他成為這樣的人。)

在小學的階段,發生了好幾個影響我一生的事。首先是小二第一次接觸科學實驗。究竟做什麼實驗我已記不清了,但那時的興奮與感動仍留在心中。那感覺就像是...

「啊!就是這個光!」

雖然僅是第一次接觸,但那時已非常明白這將會是我持續一生的事業。做研究對我來說,就像是呼吸一般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我生來就是要當科學家的,沒有絲毫懷疑。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我就是明白,彷彿是上帝對我下達的指令。

有一次自然課老師要我們做電動馬達。依照老師及書本指示的步驟,大家都做出來了,但我還想要改造它。當初的動機其實很單純,我只是想要它更快罷了。那時閃過的念頭是,若再加一個讓它轉動的相同裝置,它應該會變得更快(可能是在另一側加上一對相同的磁鐵,但實際上我怎麼做已經記不得了)。我把心中的原形給做了出來,但它非但沒有轉的更快,反而連轉完一圈都辦不到。那時真的非常納悶,搞不懂究竟哪裡出問題。幾天後上自然課時,老師問如果把馬達改成這樣這樣,那會如何?而老師的改法,竟與我之前試驗的原形是相同的!當老師問這樣改是不是會更快時,全班都舉手了,只有我跟另外一個同學認為不會。那位同學是我麻吉,所以是個情義相挺來著。對於這樣年紀的孩子,要在所有人面前做出相反的意見,其實壓力還蠻大的。但試驗的結果顯示馬達確實不會轉更快,儘管半信半疑,我還是選擇忠於自己。最後答案公佈,確實是不會轉更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究竟怎麼改,以及老師說不會轉的原因是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但對於這個事件,殘存在心中的深刻印象是,真實的情況與直覺不一定符合,實際的情況到底是怎樣,還是得試了才曉得。這算是第一次思考課本之外的可能性,並以實際的行動去驗證內心的想法。而這一次的事件也給了我些許自信與勇氣,去挑戰既定的認知。

有一次生日爺爺買了顯微鏡給我。那時才發現肉眼之下的世界竟是如此不同!被這巨大的差異所震驚的我,無法克制自己的好奇心,想親眼觀察各種事物在表象底下究竟呈現一個什麼樣的光景。那時很積極地學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學習如何製作標本,如何染色。幾乎所有的東西,砂子、皮革、頭髮、葉子、昆蟲、水溝的水等等,不管是有機物或是無機物,都被我放到顯微鏡底下觀察了。我也把所有觀察的東西畫了下來。顯微鏡附贈的耗材當然一下子就被我用完了,還特地去博愛路衡陽街一帶的光學和化學器材店買載玻片、蓋玻片、藥水等。那時也用這個題目做了個科展,結果也不錯。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水溝水最有趣。看似平凡無奇的水,裡面蘊含的生機竟如此豐富,看著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在水裡以不同的方式活動就覺得很開心。在表象之下的事物,竟會如此不同,當時深深地被這一點所震驚。

影響我一生至關重要的事件是1986年的哈雷彗星回歸。我不清楚當時究竟是從哪知道這消息的(可能是小牛頓),總之,我被那天體的形狀震驚且深深吸引。為什麼這天體會有長長的尾巴呢?彗星儘管被以前的人當成是厄運的象徵,但我決定要親自見上一見。而且這次不見,下次就得等到76年後,也許就再也見不到了。從我決定要看到哈雷彗星到它真的回歸約有半年的時間。在這段期間我瘋狂而貪婪地吸收各式各樣的天文知識,太陽與九大行星的排列、組成、大小、溫度、大氣,有些什麼衛星,而這些衛星又是個什麼樣的情形,如何進行觀測,如何使用星座盤等等。每天晚上八點到十點是我的天文觀測練習時間,這段時間我都會爬到樓頂練習使用星座盤,如何判斷方位,辨識什麼是夏季大三角、冬季大三角、那些有名的星座之間的相對位置又是如何等等。到後來我可以不用星盤單憑肉眼就辨認出四分之一的星座。那時親戚有給我一個舊的雙筒望遠鏡,但那隻裡面發霉了,而我又不知如何清理,所以後來就狠下心來花了五千大洋買了一隻10乘50的雙筒(因為沒錢買單筒的,哭哭)。如果我記得沒錯,彗尾最長的時刻應該是1987年的4月11號左右,但我想趁彗星繞到太陽背面之前見它一眼,因此在11月中便展開彗星的搜尋。1986年12月11號晚上八點,是改變我命運的一刻。當時在金牛座看到一個奇怪的星體。起初會注意到是因為它有著不太一樣的藍色,仔細一看會發現星體有著些微的不對稱,形狀跟九○手槍彈的彈頭差不多。那時候直覺認為這很有可能就是我要找的,但實際見到卻覺得跟圖片未免也差的太多了吧!後來氣象局的新聞報導證實我看到的的確是哈雷彗星。其實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彗星應該在什麼位置,會找到那是全憑運氣。儘管並不是我所預期的,但實際見到那刻的興奮與激動卻是久久難以忘懷。神,如果這世界上有神,究竟想透過這個彗星告訴我什麼?持續努力總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還是這將是你邁向未來的墊腳石?我不知道,我只曉得,我的一生因為這顆彗星而改變了。除了彗星,在小學我也觀察過日蝕,這對我來說也是個新奇的現象。就照著給小朋友看的科普書,用很土法煉鋼的方式,用蠟燭將載玻片燻黑,當作自製的墨鏡。儘管粗糙、我還是用這自製墨鏡觀察到日蝕整個發生的經過。小六時,那些科普書籍再也無法滿足我了,我決定認真研讀天文。不過當時書籍的斷層還蠻大的,要不就是牛頓之類的,要不就是大專用書。後來我還是決定買了天文學的大專用書,想當然這對我非常艱澀。大概只看了四十幾頁吧,最後看到了一個長長的,類似S形狀的符號。我完全不能理解這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只得作罷將書束之高閣。直至三年後上高一時我才知道,那是積分符號。我的小學階段,就在這樣的困惑中結束了。

雖然小學階段的大部分時間都自顧自地進行奇怪的科學活動,但科學以外的閱讀我也進行了不少。大部分是童話故事還有中國民間神話,也有傳記還有偵探小說。當時看了全套的亞森羅蘋,但不喜歡福爾摩斯。我很喜歡鬼故事,中國有名的鬼故事非聊齋誌異莫屬。當時看了適合小朋友的白話版本,就很想讀讀真正的文言文。硬是去書店買了一本,讀起來是非常誨澀,看完了仍是一知半解。還有一件事是學圍棋,這是大人唯一問過我要不要學的東西。想說暑假無聊,去玩玩也好。一玩發現還蠻有趣的,便去書店買了本圍棋的書研究各種定石的下法。不過升段考那天剛好是返校日,我的棋力如何,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peralf 的頭像
    superalf

    世界毀滅的時候,想一個人走在盡頭

    supera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