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以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常有人說多個碩士學歷薪水加幾千塊之類的話
我認為,薪水應該由工作內容決定,而不是學歷
如果這是因為碩士會大學生不會的東西,
因此做著與大學生不同的工作內容而領不同的薪水,那是合理的
如果同樣一個職務,因為不同公司對這職務有不同要求
造成不同公司的相同職缺存在薪資差異,這也是合理的

但是,如果同一間公司,同一個職務
只因做的人學歷不同而給不同的薪水
我還真不曉得這道理何在

這是學歷歧視吧!

其實不只學歷,只要是因為不同的條件、如性別或社經地位
使得做同家公司相同職務的人領不同的薪水,就是歧視
只是在我看來目前學歷的歧視最嚴重

再說到近幾年大學生起薪低到一個程度,大部份人的看法是大學開放導致大學生數量成長
大學生數量變多,競爭變激烈,因此平均薪資被拉低
從宏觀的市場經濟來看這是合理的

但從另一方面看,我認為台灣的工作普遍來說難度太低
沒辦法創造什麼附加價值,因此工作本身就沒辦法產生什麼利潤
這也是個原因

事實上,在台灣之外,存在著不少難以想像的工作
我聽過最扯的是,有間公司的業務是專門審查科學計畫
(想當然爾,裡面一狗票博士,還得是資深的)

台灣大部份的工作只要會中文聽說讀寫,一些四則運算
以及一些基本的電腦能力就足以勝任(所以很多人認為無法學以致用,或是學的東西根本沒用!)
其實高中生就可以做,為什麼要大學生?
搞得大家還得浪費四年去弄張文憑,所為何來?(現在搞不好要六年)
如果升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問,而只是一個資格的證明,證明自己比別人強
那我們為什麼又要開放廣設大學
讓這張文憑失去鑑別的價值,把競爭的時程整個延後?
這難道不是對年輕人生命的浪費嗎?

講到教改,我有兩點想法

1.  升學壓力是源自於競爭

現在大學是開放了,但競爭其實也沒有減少
唸大學不夠,還得是好大學才行
(什麼是好學校?歸根究底,學校的程度還是建立在學生的程度上
但相反地,學生的程度無法由學校的好壞來判別。或者說,這只能在統計上成立
拿著不同大學的文憑,就自以為不一樣了,其實是很可笑的。精確的說,這不同不應當來自文憑)
升學壓力不是由於大學數量太少,而是競爭本來就是生命的本質,避不掉的
當民意趨向開放大學時,政府有義務告訴大家這個事實,以及開放可能產生的後果
再請大家做選擇

2. 高等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必須做一個選擇

從社會的觀點看,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培養人才
而從個人的觀點,則是自我提昇的管道
當然,其目的並不是這樣簡單的二分法
可是,這兩種態度會造成教育政策與結果的巨大差異
為此我們必須選擇(或者說偏向)其中一種

如果我們採取前種觀點,則招生的數量、科系或院校的設立
畢業的條件等,必須配合國家的經濟發展計畫做嚴格控管
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談大學開放
但畢業生就不太需要憂慮前途(假設他願意配合國家經濟發展)
再者,由於此觀點視高等教育為培養社會人才
因此大部份費用應由政府負擔

若採後者的觀點,高等教育為自我提昇的手段
則在此觀點下,高等教育被視為一種商品,理當開放
但開放的結果就會造成競爭,因此學歷無法成為收入的保證
並且,由於視高等教育為商品,因此大部份費用應由消費者負擔
也就是說,在此種觀點下,大學學費應大幅調漲

若採前者觀點,可想見的是若經濟發展計畫做得好
那批學生未來應當是高所得者
但在前者觀點,教育是為了社會
沒道理讓政府幫他們出學費,又讓他們坐享高收入
因此累進稅率應大幅調高

終歸說來,這一切還是得看我們要偏向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以上為個人的一點感想


補個八卦,有次跟指導教授談到大學錄取率的問題
他說英國唸大學的人只有百分之三十
這並不是因為大學錄取率很低,而是想唸的人不多
因為就算只有高中畢業,工作也在那邊等著他
他個人認為這錄取率是低了些
而英國政府也在想辦法提昇人民唸高等教育的意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a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